如何避免皮肤的次生伤害
在疫情面前,“戴口罩、勤洗手”成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有力措施,但长时间戴口罩、频繁洗手和消毒,可能会刺激皮肤导致一系列的次生伤害。1皮肤次生伤害的原因:
1、皮肤屏障破坏与刺激反应:由于脂溶性消毒剂容易溶解皮肤表面皮脂膜,反复使用这类消毒剂容易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破坏,表现为接触部位瘙痒,出现红斑、丘疹、水疱、皲裂等。
2、机械性压力损伤:较长时间穿戴防护用品,皮肤组织受压、摩擦而出现的机械伤害。常见表现有压痕、擦伤、紫癜等。
3、过敏反应:对防护装备或消毒剂成分过敏的易感体质人群,在接触部位出现潮红、瘙痒等症状,严重者可出现肿胀、水疱、糜烂。
2皮肤修复的建议:我们的皮肤类似于一层砖墙结构,皮脂膜、角质细胞、细胞间脂质等共同构成了皮肤屏障,皮肤屏障不仅能锁住皮肤水分和油脂,还能抵抗各种皮肤表面病菌入侵,对人体健康起着保护作用。正常皮肤含水量为10%~20%,当皮肤含水量下降到10%以下的时候,皮肤屏障就会受到一定的损伤,因此保湿是修复皮肤屏障的重中之重。建议:1、在无明显皮肤损害情况下,选择合适的保湿剂加强保湿即可达到一定的防护作用。
2、在皮肤受损状态下,应尽量减少或避免局部刺激,同时选择针对修护皮肤屏障的保湿剂,严重时经医生评估后给予药物治疗。
3预防次生伤害的建议:常见保湿护肤成分及功能
1、洗手后防护:每次洗手后涂抹护手霜,如果需要长期佩戴手套,可以选择含有尿素、透明质酸、神经酰胺、维生素E等修复屏障成分的护肤剂。2、脱手套后防护:长时间戴乳胶手套易发生皮肤浸渍,此时可暴露晾干,局部涂抹保湿剂。如果出现糜烂、破溃和渗出,可据情况使用氧化锌糊封包或生理盐水湿敷治疗。3、压力损害防护:在戴防护用品前涂抹保湿剂,加强润滑,减轻皮肤与口罩、护目镜的摩擦。若皮肤受压后出现红肿,清水清洁后用生理盐水冷敷,及时涂抹保湿剂,避免热水烫洗、酒精擦拭或其他刺激。4、接触性皮炎防护:一旦出现接触性过敏,避免再次接触致敏因素,避免热水、酒精及清洁剂刺激。轻症者清洁皮肤后涂抹保湿乳即可,重症者可外用弱中效糖皮质激素;若出现水疱与糜烂,可以冷湿敷无渗出后再使用乳膏,可口服抗组胺药物。5、面部皮肤疾病防护:面部痤疮、季节性皮炎、脂溢性皮炎、玫瑰痤疮等都可能因为佩戴口罩和护目镜而加重。可在口罩里垫2层纱布,将皮肤与口罩隔开;佩戴前及去除防护用具后及时涂抹保湿剂,严重者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药物治疗。
6、皮肤真菌感染防护:多汗、潮湿、温暖的环境易致体癣、股癣、足癣等皮肤浅部真菌感染,建议勤换内衣及鞋袜,保持清洁干燥,若出现感染可局部外用抗真菌软膏。
当然长期佩戴口罩和勤洗手并不是导致皮肤病的唯一或直接原因,毕竟与个人体质、情绪、作息、压力等因素也相关,究竟如何治疗呢?症状轻的可按以上原则先处理;症状比较重的,就要等复工后到我们皮肤科面诊了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