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历史上最傻的刺客
士为知已者死,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,甚至是亲口说过。但是,你知道这句话的背后又有什么样感人的典故吗?这个人就是春秋末期的义士豫让。春秋时期,衰败的周王室已无力掌控天下,于是群雄四起,都想在这乱世中分得红利,甚至是一家独大。晋国,曾一度成为列国中的豪强,但后来被六卿(范氏、中行氏、智氏、韩、赵、魏)架空,成为了一个空壳。六卿轮流在晋国当家,就如眼下的“君主立宪制”一般。某年某月的某一天,智氏当上了这个“轮值主席”,这种荣耀使得智氏的最高执政官智瑶忘乎所以,时不时的就欺负一下其它三卿(当时范氏和中行氏已被灭掉,只剩下韩、赵魏和智氏)。今天问你要一座城,明天夺他家五亩地,类此事件层出不穷。大家敢怒不敢言,只好忍着。唯有赵国的国君赵无恤不惯毛病,对智瑶的无理要求置之不理。盛怒之下,智瑶同盟了韩、魏两国,准备像灭掉范氏和中行氏那样,把赵国从版图中抹掉。赵无恤眼见实力不敌,城也快要被淹了,于是偷派使者出城去韩魏两国串联,让两国想想范氏和中行氏的下场,并告知“赵灭,下一个就是你们俩了”。不知当时使者是何人,总之口才是一流的,一番晓之以理、动之以情的合理分析之下,韩、魏两国又想到了智瑶之前的诸多无礼之举,于是临阵反水,反戈一击,把智瑶就给灭掉并杀害了。这,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三家分晋”的故事。司马氏在《资治通鉴》中以此作为开端,足见此次事件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是极大的。史学家们历来认为,三家分晋,是“春秋”向“战国”转变的拐点。智瑶死后,有个人睡不着觉了。这个人,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——豫让。豫让曾先后做过范氏和中行氏的家臣,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。直到被收到了智瑶门下,才突然感觉到了温暖。智瑶对其礼待如上宾,这种知遇之恩,使得豫让在智瑶被杀后总想着要干点什么。直到有一天,赵无恤因为太过憎恨智瑶,竟将智瑶的头做成了酒器,豫让听闻后勃然大怒,这还是人干的事儿吗?于是断然决定要刺杀赵无恤,以报答智瑶。两次刺杀赵无恤:第一次,他乔装成农民工,混进了赵府,在赵无恤每天必得去的卫生间潜伏下来,一边干活一边静等着赵无恤入厕。赵无恤真的来了。但,显然赵无恤此次到访并没有内急到丧失理智的地步,在门外时突然心里咯噔一下,第六感告诉他情况不对,于是使人搜索,把正在假装贴瓷砖的豫让摛获。问明白前因后果,赵无恤竟被莫名感动了,以难得忠义的理由将豫让无罪释放。豫让并没有放弃替主报仇,回到家里开始反思。最终得出的结论是——服道化没有跟上,是导致此次行刺失败的最根本原因。看来在服装、道具和化妆上,还得有更大、更精深的投入才行。于是,他用漆把浑身上下涂了个遍,以求大面积体癣能把原来帅气的样貌遮盖掉;又把半生不熟的炭吞了一把,这样做可以改变声线。最后,换上乞丐装来到街上验证。结果很让他满意,亲姐姐都认不出来了。但是,却被一个朋友给认出来了,朋友劝他说“你这又是何苦,把自己折磨成这样,值得吗?”豫让大义凛然,对着朋友嘶哑地说出了这句千古名句——士为知已者死!尽管在服道化上做了很大的改进,但这第二次刺杀的结果,又以失败告终了。赵无恤从豫让埋伏的桥上经过时,突然马受惊了,又一次灵光闪现,让人搜索,果然在桥下找到了豫让。赵无恤心说你还有完没完了?我这要不杀你都对不起你这一次次的送人头!临死时,豫让求赵无恤把衣服脱给他,赵无恤照做了。豫让对着赵无恤的衣服连刺三剑,然后高呼“心愿已了”之后,自刎身亡。豫让的悲壮,无疑给他的人格增添了许多魅力,恰好符合了封建王朝统治者希望属下忠君爱国的政治需求,因此豫让的故事几千年来一直被拿来“激励”臣下。如今,留传于世的、与豫让有关的东西已经几乎找不到了,只有两处地方曾有过以“豫让”为名的小桥。其中一处,在河北的邢台,彼时是赵国君赵襄子(无恤)的领地。另一处,在山西太原城外。事发时,当时太原叫晋阳,正是赵无恤与智伯发生战争的地方。如今,桥已成照片,且就算桥在,也没人能确切说明到底是不是真的。但如果桥在,至少在经过时会让人突然想起,几千年前还曾发生过如此悲壮的一幕……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mdnhd.com/txyy/991652.html
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