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超声、CT、核磁共振等现代影像检查的普及“囊肿”这一名词越来越多地进入百姓的生活,比如肝囊肿、肾囊肿、卵巢囊肿等等。
绝大多数人本身并没有什么症状,但检查报告中,出现囊肿二字难以会生出许多疑惑:囊肿是什么东西?为什么会长?有没有危害?要不要处理?本文简单科普一下「囊肿」。
通俗地说,囊肿就是一个封闭的“水泡”,如同充了水的气球。囊肿的外壳是由一层层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排列而成的纤维性囊壁,囊腔内充满清亮无色或淡黄色、无菌、富含蛋白质的液体,称之为囊液。大多数人的囊肿形成原因不明。
囊肿在全身各种组织中均可以发生,包括肝、肾、卵巢、胰腺、咽喉、皮肤、腱鞘等,但是最常见的还是肝脏、肾脏、卵巢。囊肿大小差异较大,可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不等。
一般来说小囊肿一般没有症状,无须特殊处理。你想想他们既不破裂,也不增大,又不恶变就没有什么危害,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肝囊肿和肾囊肿。但5cm以上或者位置特殊的囊肿可以因压迫导致一些症状或影响外观,比如较大的囊肿可以引起肝区、肾区酸胀,胃部饱胀,下腹部胀痛;长在关键位置的囊肿可能压迫神经或某些管道则会产生一定危害。
还有的部位的“囊肿”有恶变的倾向,或者与恶性肿瘤不易区分,比如胰腺和卵巢的囊肿,这时需要注意排除恶变或恶性肿瘤可能,但总体上恶性囊肿的比例不是很高。
目前囊肿的形成机制尚不明确,吃药也不管用。处置原则主要是清除囊液,破坏囊壁,使之缩小不再生长。方法包括:腹腔镜下囊肿开创引流、超声引导下的穿刺引流、硬化治疗、切除等。对于一般人来说,囊肿不太大、恶性可能性小的不需要处理,复查即可。以下为常见需要处理的情况:
体积太大、位置特殊
以最常见的肝囊肿为例:较大的肝囊肿可能表造成肝内大血管、胆管的压迫或引起症状,这时就需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,由肝胆外科医生评判病情,并提出治疗计划。对于位于肝脏表面的大于5cm的肝囊肿,容易因冲撞或受伤导致破裂,需要处理。对于小于5cm的肝表面囊肿,若没有对周围脏器造成压迫症状,可以观察,若出现压迫症状,如上腹饱胀、疼痛等,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治疗。
怀疑恶性可能
影响学检查怀疑是“囊性”的肿瘤,较少发生囊肿的部位出现了囊肿或者那个部位的肿瘤通常是囊性的,就需要更注意一些,比如“胰腺囊肿”,因为超声下看到的它从完全的良性病变、到恶性的囊腺癌都有可能,此时需要找专科医生进一步评估。
消除心理负担
有的人心理负担大,发现身体里有个囊肿,于是心理总是有个疙瘩,听说穿刺使能囊泡消失或缩小,非要穿刺掉才安心,这种情况下,也可以穿刺,但治疗的更多是“心病”。
“多囊肾”或“多囊肝”
一般人的囊肿都是单发的,或者散在的几个,而成千上百的“多囊肾”或“多囊肝”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,这种情况下,囊肿危害就挺大,正常的肝组织和肾组织被挤压掉,导致肝肾功能受损尤其是肾功能损害更为多见,因多囊肾而发生尿毒症的患者大有人在。“多囊肾”或“多囊肝”穿刺引流可以达到缓解,但不能达到彻底治愈。
所以没有以上这些情况通常无需特别担心,下次体检时再看看身体里面的这位“老朋友”是否依然安好即可。
肝囊肿需不需要治疗?
目前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来支持单纯性肝囊肿的最佳治疗方案。现在一般是超声科介入,抽液后注入酒精,这是目前采取最多的方式。
对于偶然发现的没有症状的肝囊肿是不需要处理的。超过5cm,甚至十几厘米的囊肿,患者会感到上腹膨胀不适、隐痛或轻度钝痛,这种情况还是要在B超监控引导下经皮囊肿穿刺,抽尽囊液。
有部分囊壁细胞未被破坏,囊肿会又长回来。据观察,不到10天就会长回来,速度非常之快。加上出血、感染、破裂,会长得很快。
囊肿“开窗术”,适用于囊肿位于肝的浅层且无感染或胆管与囊肿无交通的情况。切除部分囊肿顶壁(即”开窗”),吸净囊液,使囊腔向腹腔内开放。
若囊肿并发感染或囊内有陈旧性出血时,开窗后清理囊腔,并将部分带蒂大网膜填塞囊腔,腹腔内“烟卷”引流。
若囊液染有胆汁时,清理囊腔,确定胆汁未继续漏后,按上述方法行大网膜堵塞囊腔。但是有的患者是不能进行开腹手术的,这种就要用穿刺抽液术。
其实现在很多消化科都有超声引导穿刺,将囊液抽得干净以后就把酒精注入进去,让患者多方位活动,酒精就能接触到整个囊壁,进而破坏掉囊壁细胞。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办法,费用也不高。
以上这些治疗方式,其实都没有很多证据去证明,到底哪一种是最好的。所以囊肿治疗相对来说,多随访是很重要的。
直径在5cm以下的,几乎都是随访,很多人基本上到了5cm之后就会停止生长,无限长大的只是个别。所以对于单纯性肝囊肿,现在的观点就是,它对人的影响效果比较小、危害也比较小,癌变的也很少,但也不能说没有,比如反复感染之后,也会有癌变这种可能性。
已有+人,按下面